2025/11/18
當孩子活在網路世界,我們怎麼陪?—青少年網路人際與家長的三個陪伴關鍵
當孩子活在網路世界,我們怎麼陪?—青少年網路人際與家長的三個陪伴關鍵
在會談室裡,我常聽到家長焦急地說:
「孩子一下課就滑手機、玩遊戲、看直播。」
「朋友都在網路上,他不跟我說他在想什麼。」
「我愈管他,他愈反彈!」
其實,在這個數位時代,網路已經不是娛樂而已,而是青少年的人際世界、自我認同、情緒出口。
要協助孩子不沉迷、使用健康,關鍵不是「禁止」或「搶手機」,而是陪伴、理解與界線。這條界線分成三個陪伴的關鍵:
1. 先理解:網路不是壞事,它只是孩子的社交場景
對孩子來說,網路世界有三個吸引力:
(1) 找到同好(有人懂我)
(2) 即時回饋(被讚、被注意)
(3) 暫時逃避壓力(不用面對功課、情緒)
孩子不是愛滑手機,他們是需要「連結」,當我們理解這點,就能避免把網路妖魔化,也避免跟孩子變成對立面。
2. 建立「可以聊」的關係,而不是「被審問」的關係
想讓孩子願意分享他的網路生活,可以從三句「開啟式關心」開始:
- 最近你們班都在玩什麼遊戲?
- 你覺得那個YouTuber哪裡吸引你?
- 如果是我這個年紀,你覺得會喜歡這個嗎?
重點是在:好奇,而不是質疑。只要孩子願意跟你說,你就已經贏一半了。
3. 規範不用吵:把「界線」改成「共同協議」
與其大吼「不要玩了!!」,不如換成和孩子一起訂「可行」的規則,例如:先完成功課再使用、晚上 10 點後不使用電子產品、平日與假日的使用時間不同
、用完手機要到公共空間充電。可以選擇透過家庭會議的方式讓孩子參與制定,當孩子有發言權跟決定權時,就比較願意遵守遊戲規則。重點在於界線本來就不是對抗,而是守護彼此的生活品質。
在快速變動的世界裡,穩定永遠來自「關係」,我們不可能替孩子擋掉所有網路的誘惑、資訊、風險,但我們可以成為那個讓他「願意回頭」的地方,與其害怕孩子沉迷網路,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現實世界也感受到:我被看見、我被理解、有人願意陪我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