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
                    2025/10/28
有時候,不說,不是因為不願意
我們或許都看過這樣的情節
戲劇裡的角色抿著嘴、沉默不語,眼神閃爍
那句話卡在喉嚨,一句「我其實……」永遠沒有被說完。
看著看著心也跟著緊了起來,那不是劇情的煽情而是一種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感覺。
我們是否也有過那種「想說,卻說不出口」的時刻?
沉默從來不是空白,在說話之前,人會在心裡先做一次判斷
這裡安不安全?
我能不能被理解?
說出來會不會被否定、被批評、被輕輕推開?
當答案不夠肯定時,我們選擇收起話也收起了內心那一小塊柔軟。
有時候,這樣的經驗發生得非常早。
一個孩子在學校鼓起勇氣說出委屈,卻被大人一句「不要這麼想就好啊!」輕輕的壓下。
於是他學會了,難過但無法說…
多年後,他的沉默不再只是瞬間的退縮而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。
有時候,這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成人的世界裡,
在職場上小心翼翼地提出不同意見,卻換來冷笑與翻白眼;
在親密關係裡試著說出孤單,對方卻回應:「你想太多了。」
一次又一次的經驗,教會了他們閉嘴也讓「不說」變成一種習慣。
那些沒能被說出的話,其實並不會消失。
它們只是靜靜待在心裡某個角落,等著有一天空氣變得柔軟。
有時候,一句話能被說出來
是因為那一刻,有人沒有急著評論也沒有人替我們下結論。
他只是靜靜在場,讓我們有一個可以把話放下的地方。
不批評,不代表袖手旁觀
那是一種姿態,像一塊柔軟的墊子接住那些我們連自己都不太敢碰的情緒。
在那樣的空氣裡,話不再是要被審查的東西而是能被接納的存在。
久而久之,我們才能再次找回勇氣,相信我們說的話會有人願意聽。
我想或許我們的生命裡,都可能有這樣的一幕
明明想說,話卻在喉嚨打轉;
明明很痛,卻找不到能夠放心開口的對象。
而當那個空間終於出現,話就會自己流出來,不需要勉強也不需要說服。
我們無法替每個人解開心裡的結,但我們可以成為那個讓他鬆一口氣的人。
也許只是靜靜聽、也許只是一個不打斷的眼神、一份靜靜在場的溫度。
一點點的包容就能讓那些長久以來被壓抑的話,慢慢找到出口。
這並不需要多高明的技巧。
真正有力量的是一種姿態,是一種我願意聽,也願意讓你在我面前做你自己。
我們不需要成為答案,只要成為那個空間。
 
           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