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選文章

劇情裡的影子:我的未竟事宜

我們聽著別人的故事,心跳隨著劇情起伏。我關注的那個角色,總是沒人理解、總是錯過、總被誤解、總被傷害。那一刻,螢幕或書頁裡的人物彷彿跨過邊界,把我心底那些無聲的角落照了出來。問題是,這真的是劇情跌宕起伏的操弄?還是我難以出口的投射?

心理學告訴我們,情緒不會憑空而來。當我對角色的命運感到心碎時,實際上是內在某種「未竟事宜」被觸動了。這個概念來自完形治療(Gestalt Therapy):那些我們曾經沒有機會完成、未被回應的需求與情緒,會像懸掛在心裡的未完成句子,一旦遇到類似的場景,就會再次響起。

舉個生活裡常見的例子。小時候,或許我曾在課堂上鼓起勇氣發言,卻換來同學的譏笑與老師的冷眼。於是我學會了沉默,但那份渴望「被聽見」的需求卻沒有消失。多年後,當我看一部電影,劇中的角色因真心話被群體排斥時,我的心會狠狠一震。那不只是「替角色難過」,而是我的過往經驗藉角色的遭遇被再度喚醒。

又像是,有人在感情中常被忽略,總是付出卻沒得到對等回應。當劇裡出現一個一再等待、卻始終被錯過的角色時,觀眾的眼淚就不單是對劇情的投入,而是對自己生命故事的共鳴。未竟事宜的力量,就是讓我們在別人的敘事裡,看見自己的影子。

但這裡有一個引人入勝的地方:有時候,正因為我們不願承認那份缺憾,才更容易在他人身上看見它。心理學裡稱之為「投射」——我把自己無法直視的部分,放在另一個人身上。於是,那些看似只是「劇情安排的操弄」,其實是我心底投射出去的哀嘆。

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驗?追劇的時候,某些片段過後久久無法釋懷,甚至一邊想著「為什麼我會這麼在意?」這就是投射的線索。那場戲並沒有更煽情,但它碰到你心裡某個舊傷。

這也解釋了,為什麼同一部劇,有人看到熱血,有人看到浪漫,而有人卻看到無法言說的孤單。因為每個人心底的「未竟事宜」不同,故事成了映照的鏡子。真正讓我們心碎的,不是角色的結局,而是自己內心那些還沒得到結局的片段。

然而,這樣的體驗不必只停留在被動的痛苦裡。它其實是一個契機。當我因為劇情而心動或心碎時,如果能停下來問:「這裡勾起了我什麼?」就能開始看見,那些我長久忽略的渴望。或許,是渴望被理解;或許,是渴望有人在我跌倒時牽我一把;或許,只是渴望能自由地表達自己,而不再被誤解。

於是,故事就不只是故事,它成了一種治癒的可能。劇情提供了角色的解答,而我,則可以藉由這個過程開始補寫自己生命裡的「缺頁」。

所以啊,當我再次心碎時,我不再急著說「這只是劇情的操弄」。我更願意承認:這裡有我的影子。或許,這一幕之所以讓我難過,不是因為角色沒能被理解,而是因為我還在等待那個能理解我的人。

而這正是未竟事宜的奧妙之處——它讓我們在一個陌生角色的命運裡,悄悄與自己重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