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09/29
原來,禮貌不是什麼都忍下來
在我們的成長過程裡,〝要有禮貌〞幾乎是被一再被強調的準則
我們被教導不要頂嘴、不要爭辯,於是久而久之,當有人語氣不佳地出言指責時,我們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沉默甚至道歉,只為了讓場面快點過去。
可是,事情真的就過去了嗎?
心裡的委屈沒有消失,它們像一顆顆石頭慢慢堆積讓人開始懷疑
- 是不是…我真的做錯了?
- 是不是…我應該再多忍耐一點?
或許我們把有教養和隱忍劃上了等號,我們以為不回嘴就是懂事、以為忍耐就是大度。但長久下來,這份忍耐換來的不是尊重而是一次次對自己的消耗。
有些時候,壓抑到極限的情緒終於爆發出來,話語變得尖銳、語氣帶著怒火,雖然一瞬間替自己出口氣,卻往往留下尷尬與僵局,甚至讓彼此的距離越拉越遠。
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擺盪,不論是隱忍還是爆發最後受傷的往往還是自己。
禮貌,反而變成傷害自己的枷鎖
其實,真正的關鍵不在於反不反擊,而在於〝怎麼剛好〞
剛好,不是要你忍氣吞聲也不是要你針鋒相對,而是一種穩穩站好的姿態。
那是一種既清楚又平穩的表達方式,尊重他人的同時也守住自己的界線。
當有人語氣不佳的對你說
「跟你說話很累耶,你知道嗎?」
與其立刻道歉或選擇沉默,我們更可以嘗試平穩地表達
「我聽到你的感受了但這樣的說法讓我覺得有壓力,我希望我們能先把重點放在事情本身上面。」
這樣的回應,不帶怒氣卻像一道清楚的線。
它告訴對方,你的意見我聽見了,但同時我的尊嚴與立場也需要被看見。
剛好的回應不是為了贏,而是為了不再讓自己一次次受傷。
它讓我們在互動裡不丟掉自己,也保留了關係修復的可能。
長期的隱忍會讓人慢慢失去自信,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。
而情緒性的爆發容易讓關係裂痕加深,留下難以彌補的後座力。
只有剛好,能讓彼此在清楚的界線中繼續交流,也讓我們在保護自己時仍然保留一份從容!
剛好,它不是一蹴可及的,而是需要一次次的小練習。
當互動中出現不舒服的時刻,可以嘗試先辨認自己的感受,再用平穩的語氣把界線說清楚。
這或許一開始很困難,但每一次練習都是在告訴自己
★ 我可以有禮貌,但我不必委屈!
如果你正陷在兩難裡,不知道該忍下去還是該爆發,請允許自己選擇第三條路的機會。
⭐ 禮貌,不等於犧牲。
⭐ 反擊,不代表失控。
⭐ 一句剛好的回應,是你給自己最溫柔的守護。
願你在每一次對話中,都能慢慢練習這份剛好。
因為,有教養與自我保護,從來都不必是對立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