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
                    2025/09/19
「我不是不做,只是還沒開始」-拖延者的內心小劇場
「好像沒睡飽耶…再躺十分鐘啦!」、「我只要追三集就開始做正事,真的啦…」是不是很熟悉?如果你也常對自己說這些「善意的謊言」,那你可能正在經歷拖延症!拖延,是許多人共同的難題,也是人類歷史悠久的生存機制。明明該做的事情就在眼前,卻能發明出一百種方法逃避,像是突然覺得家裡好髒、開始東抹抹西擦擦、整理衣櫃、滑手機等…,不斷找藉口逃避,直到底線逼近才火速動手。
那麼,你是否好奇:為什麼在某些事情上,我們特別容易拖延?
其實,拖延不等同於懶惰,其背後往往有複雜的心理成因。有些人直到截止時間前一刻才有動力,有些人則越是重要的任務,越想延後開始。心理學家Linda Sapadin根據豐富的臨床經驗,整理出六種常見的拖延類型:
1.極致的完美主義者:對自己要求極高,不容許瑕疵或錯誤,總是花時間擔心而無法開始行動。
2.過度樂觀的夢想家:對未來有不切實際的想像,總以為時間與體力充裕,結果經常錯估情勢。
3.高敏感的擔憂者:擔心自己做不好、招來批評,因此遲遲不敢開始行動。
4.刺激上癮的危機製造者:喜歡在期限前行動,享受心跳加速、手心冒汗的感覺,認為在最後一刻才能激發出最大的潛能。
5.叛逆的反對者:對計畫或截止日期等規範有抗拒心態,透過拖延表達無聲的抗議。
6.無界線的過勞者:總是過度承擔,難以拒絕他人要求,導致責任過多,事情太混亂無從下手。
如果你發現自己確實符合某些類型,別灰心。以下五個小秘訣,或許能幫你逐步改變拖延習慣:
1.放下過去包袱:相信自己有改變的可能,過去的經驗不完全等於現在或未來的你。
2.重視行動本身:行動勝過完美,把焦點放在開始行動,而不是擔心結果。
3.整理小情緒:試著透過正念、運動,或找親友傾訴,讓腦袋讓出空間,以更穩定輕鬆的狀態做事。
4.找到自己的節奏:合理的安排時間,任務切小塊慢慢解,不過度承擔,自信就會隨著每次完成,自然成長茁壯。
5.總之,先開始做就對了!
我最喜歡簡單明瞭、好執行的第五點,因為拖延的人常常最缺的是「開機鍵」。如果你也深受拖延困擾,不妨試試這些方法。如果拖延已經影響到你的學業或工作,可以考慮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協助喔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