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選文章

從電影《F1》看自卑到超越

最近利用難得休息的一個晚間,看了最近很夯的電影《F1》,除了賽車電影一定會有的速度、熱血,發現它更是一場關於心理成長的故事。故事裡的年輕車手—喬舒亞·皮爾斯—讓我想起了阿德勒的「自卑與超越」理論。

海耶斯(布萊德·彼特飾)曾是90年代備受矚目與期待的一顆新星,因一場意外退役多年。沒想到多年後,他被昔日隊友、如今的車隊老闆魯本找回來,不只是參賽,還要擔任年輕車手皮爾斯的「搭檔兼導師」。說實話,如果我是皮爾斯,我也會心裡翻白眼。眼前這個快60歲、離開賽場那麼久的人,居然被安排和自己同場競速!他還沒上過F1的正賽啊。皮爾斯雖然有天分也很努力,但連年比賽成績不佳,加上車隊傳出要解散的風聲,他和經紀人急得團團轉,只好四處接廣告、跟媒體打好關係,好確保車隊倒了還有後路。

有一幕令我印象深刻-兩位車手都在做身體訓練,皮爾斯用的是最新的運動器材,看起來專注又專業;海耶斯呢?他只是跑了整個賽道,然後用兩顆網球練握力,脖子和肩膀的訓練更是簡單得不行。可是,那份沉穩和自信,卻讓皮爾斯明顯坐立難安。

阿德勒說,自卑感很多時候不是來自能力不足,而是來自比較。當我們的眼光緊盯著別人的長處,就很容易忽略自己已經擁有的資源。皮爾斯眼裡的海耶斯,不只是一個老車手,更是一面照妖鏡,把他內在的不安照得清清楚楚。

海耶斯有自己的比賽策略,而且很堅持。他的方式一開始完全得不到車隊支持,皮爾斯更是看不慣,覺得他專橫、自以為是。兩人幾度在場上場下互嗆,甚至一度差點動手。有一次,皮爾斯刻意用海耶斯的方式「回敬」他,結果差點釀成大禍。

真正的轉機發生在一場飯局。海耶斯第一次正面對皮爾斯說:「你很有能力,開得很好,但你自大、驕傲,還有……」先肯定再批評。那一瞬間,皮爾斯心裡雖然表面不動聲色,卻第一次感覺到對方是真的看見自己,連優點帶缺點地看見。這是阿德勒所說的「社會情感」(Gemeinschaftsgefühl)的萌芽:當我們感受到他人的真誠關心,防備心就會鬆動,合作的可能性才會出現。

隨著賽事推進,皮爾斯發現,海耶斯的「固執」背後,其實是為了團隊。他幾次把自己放在掩護的位置,讓皮爾斯衝到前幾名。那一刻,皮爾斯開始意識到,海耶斯不是來搶舞台的,而是來幫他更好地跑完全程。

有一幕特別打動我。因為某個爭議,海耶斯被車隊開除。那天早上,全隊士氣低迷。皮爾斯出現時,對大家說:「我們做一件事吧。」接著,他帶著全隊跑遍了整個賽道—這正是海耶斯的每日習慣。這個舉動意味著,皮爾斯已經把海耶斯的精神與影響力內化了。從一開始的防備、比較,到最後願意主動延續對方的影響,這正是阿德勒所說的「健康的優越追求」—成長不只是為了自己,而是同時讓身邊的人一起變好。

自卑感其實是每個人都有的心理經驗。問題不在於有沒有自卑感,而在於我們用什麼態度面對它。

  • 如果被它束縛,我們會陷入無止境的比較,變得敏感、戒備、甚至對別人敵對。
  • 如果能利用它,我們就能把它當成動力,專注在成長和合作。

阿德勒說,真正的超越,不是踩在別人頭上,而是帶著別人一起向前。

現實生活裡,我們或多或少都會遇到像「海耶斯」這樣的人——他的存在讓你感到壓力,甚至懷疑自己。但或許,那正是成長的契機。下次感到自卑時,不妨問自己:

  1. 我在害怕失去什麼?
  2. 這個人身上,有什麼是我可以學的?
  3. 我能不能把競爭轉化成合作?

畢竟,人生的賽道上,不是每一段都要衝刺,有時候,拉著別人的手一起跑,才是真正的贏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