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/09/09
從江祖平事件談論身體的界線
身體的界線,值得被尊重 —— 從近期事件談性別平等與自我保護
近期演藝圈傳出江祖平遭受性侵的新聞,引起社會廣泛討論。對許多人來說,這樣的事件帶來震撼與心疼。它再次提醒我們,無論性別、年齡或身份,每個人都可能面臨身體界線被侵犯的風險,而性侵所帶來的,不只是身體的傷害,更是深層的心理創傷。
1. 遭受性侵的脆弱心情
當一個人經歷性侵時,最常見的感受是 無力、羞愧、恐懼與孤立。
- 無力:事件往往在不對等的權力或突如其來的狀況下發生,讓人難以反抗。
- 羞愧:受害者常會責怪自己,懷疑「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」,但事實上,錯誤永遠不在受害者。
- 恐懼:害怕再次受害,害怕別人知道後的眼光與指責。
- 孤立:很多受害者因害怕不被理解,而選擇沉默,把痛苦壓在心裡。
這些感受不是軟弱,而是 人性在面對創傷時的自然反應。理解這一點,是我們支持受害者的第一步。
2. 性別平等與身體界線
性別平等不只是口號,它意味著 每個人都擁有自主的身體權。
- 任何情境下,「不同意就是不同意」,無論彼此的關係是朋友、同事,甚至伴侶,身體界線都必須被尊重。
- 許多文化中,仍存在「女人應該忍讓」或「男人就該主動」的錯誤觀念,這讓受害者更難開口。
除了這些觀念,另一個常見的偏見是——將責任推到受害者的穿著或生活方式上。當女性因為穿著清涼、性感,或在兩性關係中展現開放態度時,一旦遭受性侵,常會被輿論貼上「不守婦道」、「活該倒楣」的標籤。這樣的指責,不僅忽略了加害者的責任,更讓受害者承受雙重傷害:身體上的創傷,以及社會的羞辱。
我們必須清楚:不管一個人的穿著多麼裸露、生活方式多麼開放自由,都不是任何人可以侵犯的理由。 穿著是個人的選擇,展現風格與自信,不等於同意被觸碰或侵犯。真正的關鍵只有一個——是否「同意」。
當社會能夠理解並實踐這一點,才能逐漸鬆動那些深植已久的偏見,讓更多受害者願意勇敢站出來,並獲得應有的支持。
3. 調適羞愧與恐懼的歷程
經歷性侵的心理療癒是一段艱難的路,但並非沒有出路。
- 接納自己的感受:恐懼、憤怒或無助都是真實的,不需要急著壓下。
- 尋求支持:可以找信任的朋友、家人傾訴,或尋求心理師與支持團體的陪伴。
- 重建安全感:透過日常的小步驟(例如規律生活、深呼吸練習、建立安全的人際關係),慢慢讓身心恢復穩定。
- 理解「責任不在自己」:這是許多受害者需要不斷提醒自己的事,因為加害者才是唯一需要負責的人。
療癒不會一夕完成,但每一個願意照顧自己的舉動,都是在為自己重新奪回力量。
4. 社會如何成為支持的力量
除了受害者個人努力調適,社會的態度也至關重要。
- 傾聽而不責怪:當有人願意說出經歷,最需要的是理解與陪伴,而不是懷疑或評論。
- 教育下一代:從小學習尊重他人身體與感受,培養健康的性別觀念。
- 建立支持系統:社會資源如性侵防治中心、心理諮商服務、法律援助,都能成為受害者的後盾。
當社會願意給予接納與支持,受害者才有勇氣走出陰影。
5. 給每一位受過傷的人
如果你曾經歷過類似的傷痛,請記住:
- 你的價值從不因事件而減少。
- 你的傷痛值得被理解與陪伴。
- 你有權利尋求幫助,也有權利慢慢療癒。
我們無法抹去已經發生的事,但我們能一起努力,讓更多人學會尊重身體界線,讓性別平等不再只是口號。
最後,江祖平的勇敢揭露,讓社會再次看見性侵議題的真實存在。願我們都能從這些事件中學習:尊重他人,是最基本的愛;捍衛身體權,是每個人的責任。也願每一位曾受過傷的人,能在理解與支持中,慢慢走回屬於自己的光亮。